中国式智慧的历史细节之001:华融配资
公元645年(唐贞观十九年)二月,唐太宗以高句(音勾)丽的摄政弑主虐民为由,亲率大军,御驾亲征,统兵30万,从洛阳北进,率兵攻打高句丽。
但这次出征并不顺利。
特别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,修大运河,因用兵过度,造成亡国的历史教训,唐太宗记忆犹新。
展开剩余81%这一日,浩浩荡荡的唐朝大军,向东而进,来到了大海边上。立于海边,海风吹拂,只见波浪滔天、无边无际,而高句丽还远在大海的那一边。
30万大军来自内陆,如何渡过这波涛汹涌的大海呢?从士兵到将领们都犯了愁。
此时此刻,唐太宗看见上上下下,都兴致不高,不觉得对远征高句丽之举华融配资,也产生了后悔之心。
他沉思着,认为一时兴起,不了解实际情况,贸然出了兵,若是战败,后果不堪设想。
于是,唐太宗马上召集将领和谋臣们商议对策。
当问及前部总管张士贵,有什么稳妥的过海之计时,张没有马上回答,只是回禀说,待思考良策后再回奏。
众臣见此,也都是面面相觑,一众人等,均想不出良策,不得已,看时间已晚,便都散去。
回到自己的营寨中,张士贵便请来薛仁贵商议此事。
薛仁贵思考后说:“皇上担心的是大海阻隔,难征高句丽。我有良策,请附耳过来。”
张士贵听后,将信将疑,但是觉得也只能如此了。
数天之后,张士贵与诸将领来见唐太宗,告诉他,计策尚无,但当地有一个非常富有的老人,愿为皇上远渡重洋提供军粮。
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,有军粮供应,可以从长计议讨伐高句丽之事,随即,令请即可召见。
一番寒暄之后,富豪老人,恭请唐太宗及文武百官,一同前往海边,说那里有一间房子,可以去验收粮食。
这一众人等华融配资,来到近前时,发觉大海已消失得无影无
踪,眼前是数不清的房子,并用一幅彩幕围着。
富豪老人请唐太宗进入靠东边的一间屋子。
只见室内绣幔彩锦,茵褥铺地,桌上早已满了佳肴美酒。
唐太宗及随从官员便席地而坐。
因得了军粮,兴致勃勃的唐太宗,与富豪老人觥筹交错,品尝着美酒佳肴,心情极为舒畅,不觉得把过海之事忘得一干二净。
过了一阵子,房屋四壁的帷幕,突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,顿时涛声如雷,桌子上的杯盏也开始倾斜摇晃。
环境的变化,使得唐太宗心中不由产生疑惑,忙命人拉开帷幕。
只见帷幕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滔滔海水。
唐太宗大惊,问道:“朕这是在什么地方?”
张士贵只好起身回答:“陛下及30万大军正在乘船过海,前往高句丽。”
原来唐太宗所在的华丽房子,是由一条大船装饰而成。
见事已至此,唐太宗只好下定决心去攻打高句丽。
就这样,太宗坐在“房屋”中安然渡过了大海,大兵直指高句丽。
这时,我们才知道,薛仁贵悄悄告诉张士贵的话是:“我可用一计,管叫千里海水来日踪迹皆无,让皇上在不知不觉中渡过大海,你看如何?”
但东渡大海以后,由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,唐军在安巿城(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)久攻不克,加之气候转冷,草枯水冻,粮草不继,兵马难以久留,唐太宗只得下诏班师。
在这次讨伐之后,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。
高句丽,史书中记作“高句骊”,简称“句丽”或“句骊”,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,南北朝时期改称“高丽”,又称“高氏高丽”,与公元九世纪建立的高丽(又称王氏高丽)并无继承关系。
高句丽是在汉元帝建昭二年(公元前37年),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(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)建国,故称高句丽。其人民主要是濊貊、扶余人和汉人,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、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。
高句丽极盛时疆域,东部濒临日本海;南部控制了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;西北跨过辽水;北部到辉发河、第二松花江流域。
公元5世纪后,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“高丽”,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“高丽王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